正當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踏上新征程、進入新時代、實現新目標的大好形勢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以實際行動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戰略,系統分析當前基礎測繪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新問題,深入研討新型基礎測繪的發展方向和工作舉措,創新引領,全面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為新時代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一、基礎測繪工作取得的成績
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基礎測繪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基礎測繪工作滯后于國民經濟發展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轉,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級測繪地理信息部門認真履職,積極作為,測繪職工眾志成城,奮發進取,將基礎測繪工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實現了新的跨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是生產技術體系基本成熟。以衛星導航定位、航空航天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測繪高新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的數據獲取體系,生產作業效率快速提升,突破了外業環境對測繪作業的局限,為在西部無人區、遠海區域等特殊條件下開展測繪作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多源、海量數據的快速處理能力顯著增強;A測繪數據的獲取、傳輸、存儲、分析、服務、處理全鏈條技術體系基本成熟。
二是基礎測繪資源更加豐富。通過實施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整合了國家和省級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構建了高精度、三維、動態的國家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成并啟用了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具備了覆蓋全國的導航定位能力。完成了西部空白區、海島(礁)等地理信息獲取,1∶100萬、1∶25萬、1∶5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實現了全國陸地的覆蓋和年度更新,省級1∶5000、1∶1萬以及市級1∶500至1∶2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基本實現了重點區域的必要覆蓋和按需更新,我國地理信息資源得到了極大豐富。
三是應用服務成效日益顯著。以數字城市、智慧城市、天地圖為代表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持續推進,充分發揮了測繪地理信息基礎性保障作用,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大眾生活提供了多元化服務,促進了各領域資源的共享和開發利用,在政府決策、城市管理、民生工程、國防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測繪地理信息的價值得到了彰顯,成為不可或缺的戰略性資源。
四是政策法規體系基本建立。形成了以《測繪法》為核心,《基礎測繪條例》以及相關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為主體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強化了基礎測繪的法定職責、概念內涵、建設內容、體制機制,推動了基礎測繪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為基礎測繪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是組織管理機制日臻完善。基本形成了國家統籌、分級管理、協同推進、資源共享的基礎測繪組織管理機制,各級基礎測繪財政投入穩中有升,地理信息數據更新和維護機制日益成熟,質量管理力度不斷強化,安全生產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國家和省級縱向統籌聯動、測繪地理信息與其他部門的橫向協作融合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六是質量管理體系逐漸健全。通過實施多重質量保障措施,確保了各級基礎測繪項目和各項重大測繪工程順利開展,各項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國家和省級質量監督抽查聯動機制更加完善。各級質檢單位已著手探索實施“互聯網+質檢”模式,信息化質檢體系逐漸形成。測繪計量工作穩步發展。
二、基礎測繪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國家各項重大戰略的實施,為基礎測繪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對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基礎測繪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應當成為基礎測繪工作的努力方向。要重點圍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美麗中國”等戰略部署,全面提升基礎測繪服務保障能力,形成管理規范、生產高效、產品豐富、服務精準、協調發展的新型基礎測繪體系。
二是新修訂的《測繪法》為基礎測繪工作賦予了新的內涵。新修訂的《測繪法》進一步明確強化了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在基礎測繪規劃、建設、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突出了基礎測繪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使命。提出了建立統一的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強化全國基準站“一張網”的統籌服務和安全監管;A測繪工作要緊密圍繞法律賦予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的職責,以“促進測繪事業發展,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服務,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為目標,通過完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加快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建設,構建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強化地理信息安全監管等手段,為國家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三是國家重大戰略對基礎測繪提出了新的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了 “一帶一路”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生態文明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重大戰略部署,這對基礎測繪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觀上要求基礎測繪要突破傳統思維,在工作內容、服務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斷創新,進一步拓展地理信息覆蓋范圍和更新周期,創新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為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提供保障。
四是高新技術的發展為測繪地理信息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信息技術正在加速融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布局加快,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已具備全天候數據獲取能力,數據快速處理、綜合分析等技術發展迅速,為構建更加現代化、更具適應性的基礎測繪技術體系創造了條件,也為基礎測繪工作創新發展、實現滿足各方需求的深層次應用和全過程服務注入了新的動力。
三、新型基礎測繪的認識和建設思路
新型基礎測繪是基礎測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需求、新挑戰作出的自身變革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新型基礎測繪是基礎測繪的繼承和發展。國務院批復的《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2015-2030年)》明確提出“到2030年,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全面建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體系和公共服務產品體系,要在建設內容、產品形式、服務模式、管理方式、技術手段等方面對基礎測繪進行探索和創新,在實踐中不斷總結,逐步形成更為高效的生產、管理、服務體系,毫不動搖地全力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工作,爭取早日建成新型基礎測繪體系。
新型基礎測繪的繼承性,主要表現在基礎測繪的基礎性和公益性的本質不能變,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防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重要領域的服務保障仍是新型基礎測繪工作的主要任務。涉及國家經濟命脈、敏感領域、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不易于或不便于通過市場機制實現的基礎地理信息的獲取、處理、服務等內容,都需要通過基礎測繪來實現。因此,新型基礎測繪仍然需要各級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來規劃、來組織,由各級基礎測繪隊伍來實施。與此同時,要認識到新型基礎測繪并不是萬能的、包羅萬象的。新型基礎測繪必須要圍繞公益性、基礎性的特征,保障好國家重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的實施。要準確界定好新型基礎測繪與地理信息產業之間的邊界,把更多的個性化服務和應用留給地理信息產業、交給市場。
同時,新型基礎測繪要創新發展。為適應公益性服務的多元化發展,《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十三五”規劃》細化了業務形態,優化了組織分工,確立了新型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應急測繪、航空航天遙感測繪、全球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等公益性事業和地理信息產業構成的“5+1”業務格局。這樣的劃分既細化了基礎性、公益性地理信息保障服務的內容與分類,又對創新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拓展了廣闊的空間。這就要求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五大業務之間的關系。例如:《測繪法》明確的基礎測繪內容包括“基礎航空攝影”,規劃列出的五大業務中“航空航天遙感測繪”業務是與新型基礎測繪并列的,這是考慮到航空航天遙感迅速發展和服務能力、對象、產品迅速拓展的新情況確定的。這項業務獨立后,反而更擴展了其發展空間;至于地理國情普查和監測,則是測繪地理信息新的產品形式和服務模式。所以,五大業務之間是獨立并行的,但又是有機聯系的。各單位一定要正確認識他們之間互相支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以便于按照新的業務體系開展相關工作。
基礎測繪是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過程,是動態的自我完善。我們所講的新型基礎測繪,就是在基礎測繪上拓展與豐富,是面向未來的進行時。站在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怎樣去發展基礎測繪,建設什么樣的新型基礎測繪,我們認為應該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和創新:
一是建設內容創新。要構建陸海統一的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強化全國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的統籌利用,真正形成全國“一張網”的基準服務體系。要在實現陸地國土覆蓋的基礎上,向海洋、海島(礁)、地下空間以及地下的基礎設施、水下地形等方面延伸。要完善數據體系,優化數據精度和指標,融合行業部門的數據屬性,構建基于云架構的地理信息實體數據庫,形成在物理上隔離、邏輯上聯通的全國多精度、多尺度、多時空狀態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
二是產品形式創新。要完善公共服務產品體系,轉變面向制圖數據的數據庫結構形式,融合人口、經濟等相關指標信息,實現數據向信息、低端供給向高端供給的準確表達與全面轉換。要改變傳統紙質地圖和4D產品為主的單一產品形式,從單純的地理空間分析向包含人文、歷史、規劃、管理等要素的綜合性分析轉變,增加專題地圖、電子地圖、三維立體產品、四維時空產品、統計分析產品等多種形式,滿足不同用戶的專業化需求。要實現快速提供多元化的地理空間數據的數據庫產品、衍生數據庫,提高基礎地理信息的附加值。
三是服務模式創新。要加快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和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與云平臺建設,推動基礎測繪從數據提供向信息分析、形勢預測、科學決策等方面的轉變,提供能夠直接服務于政府決策、城市管理、行業應用和便民服務的信息化產品,使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從后臺走向前臺,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單一化、固化的服務向定制化、網絡化、一站式服務的轉變。
四是管理方式創新。要建立縱向聯動、橫向共建共享的組織管理體系。縱向上,要建立國家、省、市各級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的統籌規劃、互相配合、協調推進的組織管理方式。共同搭建“時空大數據”“時空信息云”,實現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分布存儲和實時共享,推動優化測繪地理信息系統的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橫向上,要建立與各行業部門的協作配合、共建共享機制。強化與部門的溝通,融合其他部門專題信息,加快基礎地理信息更新的速度,豐富基礎地理信息的內容,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
五是技術手段創新。要按照地理信息獲取實時化、立體化,處理自動化、智能化,服務網絡化、社會化的建設目標,開展基礎測繪數據獲取、處理、融合、挖掘、分析、服務和決策支持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要按照對一個地理實體對象只做一次高精度測繪和增量式融合數據更新的要求,對現有基礎測繪生產技術手段進行創新。要推動測繪地理信息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深度融合,探索利用時空大數據構建時空信息云存儲、應用、分析能力,最終形成信息化為基礎的新型基礎測繪技術體系。
六是質量管理體系創新。要以構建信息化質檢體系為主線,增強質檢工作新動力。要研究傳統的“兩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對新型基礎測繪、數據庫建設等成果的適用性,提出更為便捷、高效的過程質量控制方式,設置合理的質量控制節點、指標、流程,確保成果質量。要加強系列質檢軟件研發,加快信息化質檢平臺建設,推動質檢信息化與生產信息化同步發展。要廣泛開展“互聯網+質檢”模式的探索,提升質檢針對性和質檢效率。要加強質量信息管理與共享平臺建設,為各級質量管理部門、質檢機構提供質量信息服務,提升質檢管理能力。
四、積極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試點
新型基礎測繪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新的探索,以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基礎測繪的需要。當前,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首要任務就是針對基礎測繪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理清思路,抓住重點,瞄準方向,開展新型基礎測繪的建設試點,做好試點工作的經驗積累和總結推廣,形成適合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的試點成果。當前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和試點。
一是以國家戰略為牽引,探索新型基礎測繪的建設內容。我國基礎測繪成果已經實現陸地國土和近海領域的全覆蓋,但在遠海、水下、地下空間等方面還明顯不足,對部門信息承載能力偏弱,難以滿足國家戰略對基礎測繪的需要。拓展基礎測繪的建設內容,就是要進一步統籌國土、規劃、交通、水利、環保、海洋、能源等共性測繪內容和人口、公安、經濟發展方面的共性信息,圍繞基礎測繪的公益性、基礎性、前期性等特征,實現基礎測繪內容的拓展。
例如,有些單位已經開展了平面、高程、重力三網結合的試驗,啟動了水下地形測繪、海洋灘涂測繪和地下管廊測繪;有些省份已經將竣工測繪等工程測繪內容納入基礎測繪范疇。
二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探索新型基礎測繪產品形式。基礎測繪產品供給有效性和針對性不強,往往不能直接滿足各行業部門業務應用需要,需要進行再加工。豐富基礎測繪產品形式,就是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擴大有效供給和高端供給,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產品結構調整,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例如,有些省份制作了部分建成區區域真實三維模型;有些單位建立了圖庫一體化多樣、多品種的快速出圖系統。
三是以提質增效為抓手,探索新的基礎測繪服務方式。我們提供的基礎測繪服務有些仍停留在傳統的服務模式上,基于網絡在線服務的潛力還沒有很好地得到發揮,需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對服務進行提質增效。優化基礎測繪服務方式,就是要在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緊密圍繞國家信息化需求和重大戰略實施,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泛在網絡形式和新型基礎測繪產品形式,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提高基礎測繪服務的質量和效益。
例如:有些地方已經在工程建設領域全面應用現代測繪基準體系;有些地方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平臺,開展了基于網絡的基礎測繪一站式服務。
四是以協調共享為導向,探索新的基礎測繪組織模式。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基礎測繪協調共享機制已基本建立,但總體上仍呈現效率不高的局面;在與各部門的協調共享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改進基礎測繪組織生產模式,就是要深入落實統籌協調、共建共享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探索縱向與橫向的聯動生產、共享機制,切實轉變組織生產模式,使基礎測繪數據全面實現在縱向上多精度、多尺度的統一,在橫向上海量信息的聚集。
例如,有些省份發揮了省級部門的全面統籌協調作用,實現了與專業部門的信息共享;有些省份實現了全省各級基礎測繪數據生產、更新的縱向聯動。
五是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探索新的基礎測繪技術體系。現階段,信息化測繪技術手段已趨于成熟,但在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方面的創新探索仍顯不足,難以體現新型基礎測繪的時代特征。時空大數據、時空信息云、測繪地理信息的智能化服務等技術體系還沒有形成。提升新型基礎測繪技術體系,就是要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緊密圍繞工作范圍的拓展、產品形式的豐富、服務方式的優化,促進基礎測繪技術體系充分與前沿技術深度融合,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構建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
例如,有些單位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手段開發了信息化測繪生產與服務系統;有些單位開展了多尺度基礎地理信息自動縮編技術研究,實現了基礎測繪數據的跨尺度融合。
六是以保障工程質量為目標,探索新的質量管理體系。隨著新產品形式和新服務模式的出現,質檢手段方式方法呈現不能滿足質檢管理的需要,能力有待提升。探索新的質量管理體系,就是要加強重大基礎測繪工程質量控制技術創新和攻關,圍繞重大工程的質量檢驗,開展抽樣技術檢驗方法和評價技術的研究,要進一步加大國家和省市聯動監督檢驗抽查統籌力度,抽查涵蓋多種類型的基礎測繪成果。
例如,有的省份建成了集質檢業務系統和管理系統為一體的網絡化質檢平臺;有的省份建立了基礎測繪項目成果強制檢驗制度。
新的建設內容、產品形式、服務方式、組織模式、技術手段和質量管理體系,是各省、各單位在新型基礎測繪探索中的一些具體做法,并未完全涵蓋新型基礎測繪的全部。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國家局的總體部署,結合本地實際,開展新型基礎測繪的探索與研究,扎實推進新型基礎測繪試點工作,為新型基礎測繪建設做好前期準備。
五、全面推動新型基礎測繪建設工作
新型基礎測繪通過近幾年的積極探索,其內涵、方向、架構、目標已逐漸清晰。今后,要將全面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工作作為重點任務,將新的理念、思路落實到實際的管理、生產、服務各個環節,不斷完善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全面提升服務保障水平和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幾點要求:
一是要提高認識,主動作為。開展新型基礎測繪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進測繪地理信息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各單位要深刻認識新型基礎測繪重大意義,加強組織領導,認真履行職責,主動開展新型基礎測繪建設試點與研究,為加快新型基礎測繪的建設貢獻力量。
二是要加強探索,深入研究。新型基礎測繪工作涉及面廣、技術性強,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征,尚存在一些難點和困惑,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循。各地要科學研判國情省情,聚焦新型基礎測繪產品形式和服務模式,加強對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的探索研究,有重點、有步驟、分階段的推進新型基礎測繪建設。
三是要試點帶動,逐步推廣。國家局將統一部署新型基礎測繪試點工作。各省級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要積極參與到國家局開展的試點中去,組織好本轄區省級的試點工作,扎實推動各項試點工作的有效落實,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成果,為新型基礎測繪全面鋪開積累經驗、創造條件。
四是要密切配合,協同推進。國家局機關各司室要緊扣新型基礎測繪的發展方向,圍繞新型基礎測繪的難點和關鍵環節,協同做好新型基礎測繪的頂層設計。各省級部門及相關單位要積極配合,制定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扎實有效地推進各項工作。各單位要強化溝通與交流,互相借鑒,互相學習,及時推廣好的措施和經驗,確保新型基礎測繪建設順利推進。
五是要強化保障,務求實效。新型基礎測繪工作的穩步推進,離不開人才、科技、經費等重要的基礎性保障。各單位、各部門要注重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加大科研力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落實工作經費,要加強項目的質量監督管理,為新型基礎測繪工作提供堅實的政策和組織保障,確保新型基礎測繪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黨的十九大勾畫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偉大藍圖,推進基礎測繪向新型基礎測繪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時不我待。做好新型基礎測繪工作是全國測繪系統的共同職責和歷史使命,事關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的長遠發展。相信通過測繪系統的共同努力,新型基礎測繪定會穩步推進、不斷完善,更好地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