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真三維地圖。
隨著數字桂林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日前通過驗收,廣西14個設區市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全面建成。數字城市建設成果的社會化應用,為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抓手——
“數字桂林地理空間框架,既是信息共享、精準管理的平臺,也是優化服務、方便百姓的平臺。我們不僅要建設好維護好,更要應用好拓展好”。桂林市副市長彭代元在前不久召開的數字桂林地理空間框架項目評審會上說的一段話,表達了他對項目應用前景的滿心期待。
廣西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于2007年啟動,歷時10年全面建成,總投資達4.2億元。目前,建成各種應用系統147個,一批應用系統正在加緊研發上線。與此同時,廣西14個縣域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全面鋪開,巴馬、上林等率先建成。按照邊建設、邊應用的模式,廣西各地大力推進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推廣應用,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助力經濟促發展
作為地處邊疆的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既是廣西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又是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廣西測繪地理信息局以脫貧任務異常艱巨的河池市為突破口,組織技術人員基于數字河池地理空間框架,研發了河池市脫貧攻堅指揮系統,將“一個基礎平臺、兩級指揮系統、三層用戶管理、六大業務模塊”集于一體,極大方便了市、縣、鄉、村四級干部決策、管理和日常工作,為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脫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比如,在綜合查詢模塊,通過輸入幾個關鍵字,如貧困戶某一信息,就可以查詢到該貧困戶的全部相關資料,并在圖上迅速定位其房屋位置,極大地便利了貧困戶數據采集、識別和更改的工作。河池市環江縣毛南族自治縣五圩村駐村第一書記牟進亮表示:“在系統中,只要點擊貧困戶的姓名,本人的相片、房屋地址、家庭人口、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文字、數據、圖表、照片信息就一目了然,從根本上杜絕了扶貧工作弄虛作假、騙保騙補的可能”。
除了精準識別,在村屯基礎設施建設中,指揮系統也功不可沒。來自廣西地理國情監測院的項目研發人員李新東表示:“原來修建一條幾公里長的村屯級道路,需要兩天時間進行外業踏勘,現在在系統上操作,通過內業半天時間就完成了。”
系統的成功研發,得到自治區扶貧辦和河池市領導的高度評價。目前,該系統已在崇左、百色等市縣迅速推廣。
一直以來,蔗糖產業都是廣西重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全區蔗糖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60%以上。實現蔗糖產業的集約化生產管理,做大做強蔗糖產業,對于廣西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廣西局配合糖業管理部門,基于數字廣西地理空間框架,利用地情國情普查和監測等空間信息成果和技術,開展了廣西糖業發展大數據平臺研發。該平臺集成各部門數據,形成圖、表、數一體化模式。通過高分遙感數據提供甘蔗種植面積監測、甘蔗產量評估、病蟲害預警防治服務;以全區地理國情普查甘蔗專題成果為基礎,在統一的基準下完成“雙高”基地(“雙高”即高產、高糖)、良繁基地、蔗區糖企等糖業專題數據的上圖入庫,準確反映全區甘蔗種植區域、基礎設施、生產條件及蔗區管理的空間分布,形成全區糖業大數據“一張圖”。利用已建成的平臺系統,測繪和糖業兩部門已在試點地區武宣縣成功開展遙感解譯樣本數據采集,為全區1150萬畝蔗糖保護區劃定打下了良好基礎,試點地區成功經驗得到了自治區副主席張秀隆高度肯定。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開展蔗糖種植、生產、管理、銷售專題監測,徹底轉變以往甘蔗種植面積、蔗糖產量、生產銷售等底數不清的粗放管理局面。屆時,廣西蔗糖產業從種植、運輸到生產、銷售等將實現全鏈條的信息化、精準化管理”。平臺研發負責人、廣西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總工程師朱明展望建成后的平臺功能時信心滿滿。
技術人員討論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研發方案。
走近百姓惠民生
柳州市魚峰區雙龍社區的饒坤超老人已經83歲高齡,家中只有老兩口。兒女們因為工作忙,平時難得回家照顧二老。社區里像饒老這樣的空巢家庭還有20多戶。如今,這些家庭的數量、分布,以及老人的年齡、生活、健康等,已全面錄入智慧(雙龍)社區管理與服務平臺。平臺將他們設置為“重點服務對象”,按照平臺內儲存的信息,社區工作人員時常到老人家中走訪探望,拉拉家常,幫助做些老人力所不能及的家務。
為做好社區服務,智慧(雙龍)社區管理與服務平臺在智慧柳州時空云平臺系統上,構建了覆蓋常住人口、流動人口和重點服務人群等所有居民信息的人口管理系統,以三維房屋模型為載體,實現以房管人、以人查房。社區所有的公共設施和安全設備,包括倉庫、車位、路燈、電桿、消防設備、攝像頭等,都在平臺上一一落圖,實現了社區對這些設施的分布和運行狀態的實時查詢、監控、管理。此外,平臺還建立了便民服務應用系統,社區居委會的一些居民服務,如生育辦證、低保申報、醫療救助等,以往社區居民需要輾轉多個部門,花幾天時間才能辦好,現在足不出戶在服務平臺上就能一站辦妥。
柳州市作為廣西率先啟動智慧城市時空云平臺建設的城市,廣大市民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便利。
2017年3月15日下午,柳州市民韋女士路過柳南區航一路時正趕上人行道一處消防栓突然破裂,水柱噴涌而出。韋女士隨即通過“數字城管”系統“柳州是我家”公共微信平臺反映情況。接到反映后,城管部門當即受理立案,并通過韋女士提供的信息精準定位受損消防栓。僅半個小時,市水務公司和消防支隊維修人員就完成了消防栓修復工作。
據統計,僅2017年11月,柳州市數字城管系統受理的各類城市管理問題就達3.89萬件,平均每天近1300件,極大地解決了城市管理中案件定位、責任劃分、資源調度、人員管理等方面的難題,讓市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和人性化。
編織天網保平安
廣西地處邊疆,又是少數民族地區,鞏固國防安全、維護邊疆穩定和維系民族團結對于廣西而言,意義更大,要求更高,任務更重。
為貫徹中央關于軍民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廣西局應武警廣西總隊的請求,發揮數據、技術和平臺優勢,基于數字廣西地理空間框架,為武警廣西總隊研發了廣西武警作戰指揮地理信息系統。該系統包括廣西最新的各種比例尺矢量數據、地理國情影像數據、數字高程模型數據,以及高分辨率的三維地表模型、重點目標的三維室內模型數據。同時,廣西局還完善了涉密版天地圖·廣西平臺,為系統定制了精確的位置服務、地名查詢和路徑規劃等功能,為武警廣西總隊在搶險救災、反恐維穩、執勤處突、戰備訓練等提供了直觀、便捷的基于地理信息數據的應急指揮和決策平臺。
該系統于2016年5月交付使用以來發揮了重要作用,武警廣西總隊利用該系統及廣西局提供的最新地理信息數據,圓滿完成了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4月到廣西調研,第十三屆、第十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等重大活動的安保、警衛任務,以及多起搶險救援任務。系統的成功研發應用,得到武警總隊的關注和肯定。武警總隊把武警廣西總隊的這一做法概括為“廣西模式”,于2017年6月在廣西南寧召開全國工作現場會,要求全國武警部隊復制推廣。為此,武警廣西總隊向廣西局贈送了“情系軍隊 奉獻國防”的錦旗表示感謝。
隨著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的全面建成和應用拓展,如今,崇左、東興等沿邊市縣的邊防、公安、海關、商務、檢驗、緝私等部門,正在積極開展數字邊防、數字邊貿等系統研發應用,大力推進護邊、固邊、富邊信息化建設,在廣西1000多公里的漫長邊境線上,筑起新時代的鋼鐵長城和致富金橋。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作出部署要求,為用好大數據、贏得新時代發展的戰略主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使命呼喚新作為,廣西局局長周飛表示:“2018年,我們將加快推進數字廣西、數字城市和數字縣域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拓展應用服務,提升全區數字化信息化建設水平,助力廣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