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NASA科學家證實,自2005年起,高層大氣中的臭氧空洞面積縮小了約20%,NASA稱這要歸功于全球范圍內實施禁止使用含氯的化學物質的禁令。這些會在大氣中留下氯離子的化學物質被稱為氯氟烴化物(CFCs),它們是破壞地球大氣臭氧層空洞的罪魁禍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日前發布消息稱,一項基于NASA衛星測量數據的研究顯示,過去幾年來,南極臭氧空洞內的氯氣含量緩慢下降,而該地區臭氧消耗量比2005年減少約20%。這是科學家獲得的第一個臭氧空洞正在愈合的直接證據。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大氣科學家蘇珊·斯特拉汗表示:“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來自臭氧空洞區域的氯含量正在下降,臭氧損耗減少了。”
氯氟碳化物是一種長壽命人工化合物,最終會上升到平流層,被太陽紫外線輻射破壞,釋放氯原子和破壞臭氧分子。平流層臭氧通過吸收潛在有害紫外線輻射,來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患皮膚癌和白內障,使動物免疫系統不受抑制,以及植物免遭摧殘。
1985年,南極臭氧空洞被發現兩年后,世界各國簽署了《蒙特利爾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簡稱《蒙特利爾議定書》),以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繼續破壞地球臭氧層。
盡管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地面上測量氯氣含量,但這項研究還是第一次在臭氧空洞內精確測量氯含量,證實《蒙特利爾議定書》正在發揮作用。
科學家借助NASA奧拉衛星上的微波探測器(MLS)數據,分析了2004年以來全球范圍內的微量氣體含量,并推算出氯氣的總量。此外,通過對比平流層鹽酸和氧化亞氮的測量值,科學家確定了氯氣總含量平均每年下降約0.8%。
科學家展望未來,認為南極臭氧空洞應該會逐漸恢復,但完全恢復將需要數十年時間。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大氣科學家安妮·道格拉斯說:“氟氯碳化物的壽命從50年到100年不等,它們在大氣中久久不能消散,因此,即便到2060年或2080年,南極上空仍會有一個小洞。”
NASA網站上對此作出解釋,氯氟烴化物(CFCs)是一種長期存在的化合物,它們上升到平流層后被紫外線輻射分解,釋放出氯離子來破壞臭氧層。
而平流層的臭氧層可以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線輻射,這種輻射可以導致皮膚癌、白內障、免疫系統被破壞等問題產生。
在1985年發現南極臭氧空洞的兩年后,世界各國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監管破壞臭氧的化合物排放,沒想到在30多年后真的挽救了臭氧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