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隊員凱旋。
4月11日,參加中國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的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最后一批隊員呂立楠、馮洋搭載雪龍船,順利抵達上海浦東極地碼頭。
“辛苦了!”早已在碼頭迎接的親人和同事,快步走上前去,將一束束鮮花獻給風塵仆仆、勝利歸來的測繪勇士,并與他們緊緊相擁。此刻,5個月的長途跋涉、風雨兼程,5個月的離別相思、辛苦付出,都融化在這幸福的瞬間。
地球之巔再續傳奇
“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黑龍江局共派出王連仲、朱李忠、馮洋、呂立楠、楊伯宇5名測繪隊員執行5項科考任務,任務區域涵蓋我國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中國第五座科考站選址區域(羅斯海)、固定翼飛機中山站冰蓋機場選址區域。這是歷年來黑龍江局出征隊員最多、任務覆蓋面最廣的一次。”黑龍江局極地測繪工程中心主任吳文會介紹說,“我們完成的羅斯海新建站選址基礎測繪和我國首個南極冰蓋機場選址測繪被國家海洋局列入此次南極考察取得的5大重要成果。”
羅斯海新建站選址基礎測繪工作,完成了羅斯海新站預選核心區域——難言島、伯德角、馬布爾角、布朗半島及新港角5個區域的地形圖測繪和重點區域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等工作,航攝面積5平方公里,獲取影像數據1835幅,最大程度還原了航攝區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建立了高精度、可量測的預選區域真三維實景地圖,為羅斯海新站選址、規劃和設計提供了測繪地理信息支撐。
我國首個南極冰蓋機場選址測繪工作,完成了中山站預選固定翼飛機冰蓋機場定位,布設機場大地控制點(監測點)10個、冰蓋運動監測點6個,測繪預選機場位置地形圖約3平方公里,為中山站冰蓋機場選址、規劃、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控制數據和圖件。
此外,黑龍江局科考隊員還開展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基準站的升級維護和基準站周邊已有6個大地控制點的聯測工作,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化應用和南極北斗測繪基準體系建立提供了數據和技術支持,也提高了我國南極科學考察測繪地理信息保障的自主性;進行了中山站站區周邊傾斜攝影測量,先后飛行32架次,獲取厘米級傾斜影像2.2萬張,數據總量150GB,影像覆蓋范圍達5平方公里,后期將用這些數據生產出協和半島區域的真三維實景地圖,為中山站區域的科學考察、站區規劃和創新科普宣傳等提供真實環境下的測繪地理信息數據支撐;完成了中山站至昆侖站的內陸科考導航,開展了中山站至昆侖站沿線冰流速GPS復測與加密、昆侖站站區冰流速GPS網點復測、泰山站站區冰流速GPS網點復測與加密;通過對中山站至昆侖站內陸考察沿線E級大地控制點的布測和復測,更新了點位坐標,為內陸考察車隊導航、冰蓋運動監測、冰川動力學研究等提供了基礎控制數據。
追逐夢想汗灑冰原
6米高的巨浪、32米每秒的大風、如沼澤般的擁塞冰、酷寒、強紫外線、冰裂隙、高原反應……南極給科考隊員設置了重重障礙。一腔志氣埋藏心底,多艱難都要踏上征程;一個信念縈繞腦中,多困苦都要堅守。任何風浪都阻擋不住測繪人逐夢南極的堅定腳步。
王連仲是黑龍江局極地測繪工程中心副主任,55歲的他已是第五次出征南極的老將。溫和的面容、平淡的話語,飽含著與風雪同行之后的從容。王連仲和隊友馮洋在中山站負責固定翼飛機冰蓋機場選址測繪工作。在完成俄羅斯機場至中山站機場沿線冰蓋運動監測點布設任務返回中山站的途中,他們遇到了可怕的白化天氣。“狂風席卷著碎雪,在白茫茫的冰蓋上疾馳而過,天與地融為一體。眼前的一切景物都看不見了,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路標,人和車都會陷入布滿冰裂隙的冰原,后果不堪設想。”王連仲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些后怕,“但作為固定翼飛機冰蓋機場選址工作隊的隊長,此時此刻我必須首先保持冷靜,做到臨危不亂。”王連仲安撫了一下隊友,然后商量著怎樣往回走,一路上不斷激勵著大家。在他的帶領下,隊員們循著前面的車印,緩慢前行,終于安全返回基地。
“我最長一次工作了43個多小時,只是早上睡了3個小時。”說起南極工作的辛苦,第一次參加南極科考的馮洋顯得云淡風輕,而在旁人看來,這份苦卻并非常人所能想象和承受的。在科考期間,還有一件事讓馮洋難以釋懷。在中山站開展無人機傾斜攝影工作時,用于試飛的“理想號”無人機在下降時機臂觸地導致墜毀。“那種逝去的心情,就像失去了相互信任的伙伴,失去了朝夕相處的戰友。”馮洋事后在日記中寫道。經過認真查找和分析試飛失敗的原因,馮洋和隊友終于用另一架無人機“陽光號”在中山站成功實現首飛,并獲取南極中山站區傾斜攝影數據。
在茫茫的南極大陸,測繪人是科考隊的眼睛。南極科考的新兵呂立楠剛一入隊,就承擔起中山站至內陸昆侖站車隊導航的重要任務,使他倍感壓力。昆侖站位于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海拔4000多米,距離中山站1300余公里。而且,昆侖站是南極各科考站中最冷的一個站點,平時溫度在零下30℃左右,最低能達到零下50℃左右,紫外線特別強。“導航之前,老隊員跟我說,到昆侖站,別的禮物沒有,‘南極臉’肯定會有,被強紫外線曬過后,臉皮會脫皮并伴隨嘴唇開裂。”呂立楠笑著說,“在昆侖站,我們大老爺們個個也都要涂防曬霜、潤唇膏呢。”在呂立楠的導航下,科考隊的30輛雪橇車按既定路線,往返中山站與昆侖站,歷時53天,行程2600余公里,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此外,作為導航員呂立楠還參加了雪龍船海冰探路隊,騎乘雪地摩托車耗時7個多小時,穿越海冰40余千米,成為本次南極科考橫穿海冰登陸中山站的4人之一。
艱苦而美好的記憶
南極,這片地球上最純凈的陸地,也是世界的寒極、旱極、風極。常年冰雪覆蓋的白色“沙漠”,危險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在這里的無數個日日夜夜,科考隊員們歷經艱難險阻,也留下了美好而難忘的記憶。
1992年出生的楊伯宇是黑龍江局最年輕的科考隊員,此次他負責長城站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基準站運行及維護。第一次獨立承擔任務讓他壓力挺大,出發前的一段時間,他除了向老隊員請教經驗外,其他時間全忙著琢磨該怎么完成任務,光是草稿就畫了滿滿一本。在長城站執行任務期間,楊伯宇在戶外一走就是八九個小時,上坡下坡翻雪山,中午只能隨身帶點餅干充饑。“我只吃過一次泡面,在雪地里能吃口熱乎的飯,感覺特別幸福。”“再告訴你們個小秘密,女朋友很支持我去南極,我本來答應給她拍些企鵝的照片,同她分享南極獨特的自然風光,但由于時間太緊,這個任務沒能完成。”說完,這個90后大男孩靦腆地笑了。
當問起已經去了5次南極的王連仲,這次去南極有啥新鮮事時,他笑著說:“這次去年南極,我特意帶了3箱東北酸菜,平時一點兒也舍不得吃,就為了大年三十包頓餃子,中山站有63個人呢!我還帶了點香其醬和毛蔥,年夜飯毛蔥蘸大醬,大家都吃得很開心,找到了家的感覺。”
去年參加過科考任務的朱李忠,剛剛到家不到半年就又重披戰袍,再赴南極,算起來,這已經是他第4次參加南極科考了。“我們承擔的羅斯海新站選址項目是‘雪龍探極’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參加第33次南極考察并作為羅斯海新站選址隊的一員,我倍感榮幸。”每一次踏上南極的征程,責任感和榮譽感就會在朱李忠的心里油然而生。“當從直升飛機下來,第一眼望去,映入眼簾的中山站沖擊著我原有的記憶,瞬間記憶變得模糊,恍惚自己是否來過,新建的綜合庫、發電棟、越冬樓……站區變化真的很大,整個人也一下子變得激動起來。”在南極科考期間,朱李忠最思念的就是他的女兒。“女兒現在會叫爸爸了,小家伙特別乖巧,非常討人喜歡。”說起女兒,這位鐵骨錚錚的南極勇士臉上寫滿了幸福。
他們遠離繁華的都市,奔向一往無邊的極地冰雪;他們舍棄溫暖舒適的小家,只為祖國大家的振興;他們不顧艱難險阻,冒生命危險投身科學考察;他們承受著遠洋乘風破浪的考驗,只為探尋人類文明……他們就是可敬可愛的南極測繪隊員。